面對霸凌,我如何陪伴孩子前進

>> 呈上篇:所有霸凌的初始,都來自一點點刻意

 
哥哥的羽球冬令營在上週順利結束了,在大人與孩子的正視與努力下,大家一起做了許多事:
 
一、主管當天就召集所有相關幹部,討論處理流程。
二、立即聯繫對方家長說明孩子行為。
三、各梯營隊的所有教練,在隔天課前再次明確宣導規範
四、孩子在環境氛圍和教練的要求下,都願意佩合遵守
五、主任在之後經常不定時到球場督課
 
這一梯營隊比起往年,不僅秩序良好,教練也更能專注在球技教學上,大人與孩子都很有收穫;能有良善的結果,我真的滿心感謝🙏
 
也因為上週發了關於霸凌議題的文,陸陸續續收到一些朋友捎來的關切和訊息,十分謝謝大家願意花一些時間關注這個議題,這也是我發文最原始的初衷😉
 
在許多訊息中,有一些老師和我分享教育現場遇到的,真真切切正在發生的校園安全問題,除了霸凌,還有幫派、吸毒…;也有一些父母和我分享,他們的孩子也曾經在學校或安親班如何受到霸凌的情形,情節有大有小,但一樣的,都讓我感到震驚、難過與揪心❤️‍🩹
 

把擔心真實的說出來,其實並不容易…

其實,沒有親身經歷過的大人,是真的很難感同身受孩子當下所面臨的壓力,是如何的恐懼與龐大。
 
週一事情發生的當下,我隨即就展開了各種處理,盡力陪伴與安定孩子,也和哥哥討論一切的狀況;隔天準備上課前,在我確認孩子身心狀況良好,正陪著哥哥走向球場,剛要邁進大門前,他忽然停下腳步,問了我:
 
「媽媽,還是我等會打球時戴上口罩,這樣臉看起來比較不會那麼白!😥😥😢
 
天啊~ 我心裡又被狠扎了一下,這個痛來的出奇不意!📌
 
如果身為父母都那麼盡力了,在孩子能說得出口的表達裡,仍讓我們感受到他還是有那麼一絲絲的不安;那麼,那些已經或正在發生沒有被處置的事件、沒有被發現的角落處、未能說出口的擔心害怕,到底又是如何詭譎地深藏在孩子心中一起長大,在心底留下深而未見的孔洞?!
 
一開始猶豫要不要說出來時,我曾不斷問自己:「這樣會不會太小題大作?」、「會不會其實沒那麼嚴重?」「說出來會不會浪費大家的時間和資源?」「會不會被笑說家長連這點小事也在討拍?」
 
後來,我想通了。如果連自己都要這麼擔心了,那是不是晦暗之處就沒有明亮的機會了?   這絕對不會是我希望的訴求。  
 
 

當事件發生時,我們可以做的是…

霸凌事件,年齡越大發生的越難處理。國高中以上的群體霸凌,有很多甚至連第一線資深的教育工作者也感到困難棘手,難以介入;霸凌行為的背後涵蓋了人各種錯綜複雜的權力不對等關係,很難依循制式的SOP來處理。
 
有爸爸媽媽希望我能分享這次處理心得, 於是我稍微整理出了幾個想法。 它們不是完美公式,但我想可以在事情發生、慌亂的當下,幫忙大家先好好思考過後,再依事情發展的動向有謹慎的行動
 
🔑 「霸凌」行為,可以是個人或群體霸凌,它是個嚴肅又需要被正視的議題。 漠視個人霸凌行為(不理他、裝沒事、逃避、躲開)便有機會助長風勢,演變成為更難以收拾的群體霸凌問題,因此 能越早發現與處置就不要拖延
 
🔑 孩子間的「玩笑」要舉發為霸凌行為,是「小題大作」或「刻意為之」,很需要仔細但又明快的決斷,平時 和孩子保持溝通與互動是最能有機會在第一時間察覺的契機
 
又倘若當您在孩子的書包或手機裡發現了什麼蛛絲馬跡,而孩子卻一個字都不願意說,您需要的不是質問他或是強迫他,而是首先得建立孩子的 心理安全感❤️,因為攸關生命安全的事,生存的本能只會讓孩子願意向真心可以信任、或真正能夠處理的人傾吐,避免讓自己陷入大人無法收拾而「把事情搞大」的二次危機。
 
🔑 家長在想要有任何行動之前,若孩子還生活在群體之中,都必需要考量在大人的每一個動作之後,會為孩子帶來的,是 將事件朝正向推進,亦或是使孩子陷入更大的人際漩渦後,才可以謹慎展開行動💢
 
🔑 找到可以協助你處理此事的「 key man」,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大人都會很有guts ,願意和你同仇敵慨、義憤填膺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立場 觸碰這一類的「麻煩事」,能遇到貴人是幸運,遇不到是命,至於如何遇到,仍有一點點是取決於個人處事的態度與機運。
 
🔑 在準備揭開潘朵拉的盒子之前,就如同me too或其他任何形式的發聲或吹哨,都請一定要提高面對 壓力的準備,做好和孩子的自我保護、找好可協助的資源;因為當我們一旦展開行動,阻礙到別人大剌剌行進的軌道,承受反作用力已是必然的過程。
 
🔑 如果能遇到願意協助你的人,請記得一定要充滿感恩,因為世界未必每次都會站在我們認為的正義的一方;當事情如果無法走向我們所希望的結果,陪伴孩子轉換一條可行之路繼續好好平安的前進,才是第一重要的事;無需戀戰,無需憤慨。
 
 
 
那天營運中心的主任特地來和我打招呼,我當面慎重地謝謝他,願意協助我處理這件事;冬令營結束後,我又再次傳Line表達我深深的感謝,給予正向的回饋。
 
現在當父母,挑戰真的好多,很累也很不容易,很多時候能見招拆招就已經是最大的隨機應變能力了。如果您能為了學習如何處理孩子的問題而耐心看完這篇,我相信您一定也是相當有心的🥰
 
祝福我們的孩子都能平安健康地長大,這不是理想,而是每個大人都可以共同凝聚的力量🌿✨

作者:許菀喬 Beatrice  /  生涯發展諮詢師 、生涯引導教練

FB 粉專:慢慢來人生設計

合作邀約:adagiomap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