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 工作記錄 / 作者: 許菀喬 生涯引導教練 從「兒童職業探索」牌卡帶領,看見孩子的發展需求 許菀喬 / CDA 生涯發展諮詢師 、生涯引導教練 第五堂天使心手足團體課程,我要帶領孩子做職業探索,使用媒材是由擺渡人生設計公司,擁有心理學和生涯發展領域背景的專家們,特地為了兒童所研發設計的職業探索牌卡。「哇!~ 老師這是什麼?!」小孩們一走進教室,瞬間就被我佈置在桌面上的一張張卡片圖案吸引,紛紛湊了上來,緊接著一雙雙小手伸了出來,準備就要把牌卡拿起來 看+玩+折+搓 「這是我們今天要玩的遊戲牌卡,我知道你們很有興趣,但是老師都有按照順序排好,你們不可以弄亂喔,只能看,不能摸,等會上課我們會有遊戲操作的時間,請放心!」再三叮嚀、柔性勸導,孩子還是不願散去,哈哈~ 卡片實在太有吸引力(老師也是 )我一邊做課前整理,一邊聽他們對著牌卡嘰嘰喳喳說個不停。也是啦,卡片圖案真的蠻吸引人的!因為牌卡是針對兒童設計的,所以上面都有可愛的圖案和注音,圖文清晰、非常容易辨讀,最重要的是可以引發孩子的高度興趣。 好奇寶寶們~ 要管住小手真不容易 跟孩子解說待會的進行方式 認識職業、了解工作內容 遊戲牌卡中設計了很多種孩子常見職業,也是在日常生活中較有機會常接觸的,像是醫生、老師、銷售員…等,分別設計不同的情境圖案,讓孩子一一進行配對,幫助孩子認識工作的場域、內容,以及職業中經常使用的工具。 孩子在挑選牌卡的過程中,都會非常專心去思考,偶爾配對出現「牛頭不對馬嘴」的時候,也非常好玩!比如說,孩子在「老師」這個職業挑選「常用的工具」中,選了「化妝包」(哈哈~ 害我忍不住想像他的小學老師是不是每天都打扮得很美來上班 ),還有孩子在「醫生」常用的「工具」中選擇了「菜刀」哈哈~ 害我嚇了一大跳(是看診需要什麼正當自我防衛嗎 ),原來是要拿「手術刀」結果太急拿錯張了… 連結生活,擴充對職業的認識 孩子對職業的認識,絕大部份來自和生活的連結,透過牌卡為媒介,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更多。 比如,孩子在選擇「老師」這個職業的工作場所,除了「教室」之外,我問孩子,「老師」有沒有其他可能的工作地點,孩子立刻就說:「上體育課時,老師可以在操場。」、「游泳課時,老師可以在水裡」「戶外教學的時候,老師跟我們一起在博物館介紹動物。」 擁有某項專業知識,透過工作過程中傳遞給他人,「老師」的職業擁有多種樣貌與型態,更是不侷限在任何場域的喔 還有,當我問孩子:「醫生的工作地點大部份是在醫院或診所,但還有沒有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醫生呢?」一個三年級的孩子立馬舉手回答:「我在醫院開來的車子上看過!」 原來孩子指的是醫院的「行動醫療專車」,當下我還詢問他,是在什麼地點看到的?上面除了醫生還有誰?知道他們是要進行什麼工作嗎?…..一來一往的回答與提問,帶領著孩子進入工作世界的想像、觀察與思考。 認真聽才知道等會要怎麼挑選卡片 分組合作~ 讓孩子練習共同合作討論 從各行各業了解工作價值,學習感謝他人的付出 因為生活上有各種不同的需要,才創造出了各行各業,譬如我們能在餐廳享受一頓美食,背後就有一連串的職業工作者在提供勞務,如餐廳服務員、廚師、農夫、漁夫、物流司機….等等,因此我們在生活上所有的需要,都來自於受惠他人的付出!在介紹「廚師」這個職業時,孩子們都有非常愉快經驗,七嘴八舌的討論起自己最愛去哪裡、吃什麼。 我提供了餐廳廚房照片和影片,跟孩子介紹廚師的工作性質,必需長時間待在有火源和熱源的地方,不僅環境悶熱、工作時間長,在充滿高溫高熱一不小心隨時都會受傷的環境中,廚師還得在最短的時間內,將一道道的美食快速送至客人的餐桌上…每一個行業都有它辛苦、不容易的地方,所以……「所以要懂得感謝!」、「每一個工作都很重要」…,我話都還沒說話,立刻有孩子接上了這幾句,真的好棒!不枉我身歷其境的演了這麼多職業角色 和孩子一起討論大家挑選出職業卡片 不同年級的孩子也可以一起合作 認識工作世界,是開啟孩子發展的初始種子 「你們覺得要當一名公車司機,需要有什麼能力?」 「開車很厲害!」、「不能常尿尿!」、「開車要很小心!」、「不能打瞌睡!」 哈哈~ 孩子們五花八門的答案,常讓我上課時在內心狂笑不止,但我還是得忍住笑意,很正經的告訴他們,什麼工作需要培養哪些能力,才有辦法能夠勝任。 在生涯規劃中著名的「生涯金三角」理論,由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 Swain 博士,於 1984 年提出。他認為做生涯決定時要考量三個向度,分別是: 自我:個人的興趣、特質、個性、價值觀…等。 教育與職業資料:對各種生涯選項的了解與資訊收集。 環境:家庭、學校的重要他人影響,及工作、社會等發展趨勢。 可見「職業探索」、「資訊搜集」、「依循興趣培養專業能力」都是平時生涯規劃中非常需要預做準備的一環,而非到了選擇校系或求職時,才開始臨陣磨槍,苦思該如何找尋方向。 但我也曾遇過家長為了強力催化孩子的早期探索,同時間讓孩子參與了5種以上的才藝課程,「過度探索」、「盲目探索」或太早決定發展定位,都不是我們樂見的,這些都會造成孩子的學習疲乏,以致於到最後,孩子即使面對再多有趣的「新菜色」仍舊失去了胃口。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,擁有多元的探索和嚐試都是非常好的,然而更重要的是,從這些經驗中去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學習的主題,即便失敗了也沒關係,而是在這裡頭去進行察覺、反思,去感受「快樂」與「挫折」,從中發現問題、思考克服困難的方法,或是討論可以改變調整的方向,這番全心全意的投入過程,便是「自主學習力」的養成,更是現今時代發展下最重視「終生學習」的原始動能。 下課了,孩子對職業探索似乎還意猶未盡,我也是! 我得好好想想可以如何將課程設計的更完整,幫助更多孩子可以從工作世界、自我價值的角度,重新認識與看待自己的學習和興趣,並且知道如何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,找到行走前進的方向感 作者:許菀喬 Beatrice / CDA 生涯發展諮詢師、生涯引導教練FB 粉專:慢慢來人生設計課程邀約:adagiomap@gmail.com